许多人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但是他们未必知道,唐朝的光州是一个炙手可热中心城市。初唐时期,唐高宗李治就把李渊的孙子李世民的侄子他自己的堂兄弟李翼安置到这里任知州,其他朝廷重臣如封德彝等,纷纷将自己的子孙安插到这里做最高行政长官。理由很简单,这里太平,距离京畿不远,很早就举旗归唐,是治理的模范地区;这里富庶,依山傍水,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把儿孙子侄放在这个地方,无吃苦受罪之虞;这里交通便捷,东去吴越,西返川陕,北通中原,南及湘赣,到长安探亲或者京官顺道存问可避免鞍马劳顿。
至于中唐时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晚唐之后黄巢之变,五代更替,光州更显示了自己作为军事重镇,战略要塞的历史价值,涌现出一批以柴在用为代表的一杰出的军事家,为此地增辉,使此地闪光。
两宋,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孱弱,殊不知其经济之繁荣却是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点,从历任光州知州的事迹可以得到印证。尤其是在梁季珌治理时期,开挖小潢河,在弋阳对岸兴建春申镇,一时间,小河两岸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小河之上白帆点点,渔歌唱晚,索桥南北,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南北二城的形成,既是这种繁荣的条件,也是这种繁荣的表现。苏轼、苏辙、曹九章等文人墨客交游往来,作诗赋文,使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南宋的光州,先是宋金对峙,后是宋元争锋,这里不仅是保家卫国的边塞,也是南北交易的口岸,岳飞、韩世忠、孟珙等本人或者部属,先后在这里建功。值得关注的是,南宋“绍兴和议”之后,郭均治理光州时期,开设“榷场”,你不得不佩服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光州历史也是精深博大,不容小觑的。
俗话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荣。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如果说李治、封德彝等君臣将近亲派来显示出光州的特殊地位,那么 唐朝赵弘智、李休光、严损之,北宋李昌龄、陈尧咨、王尧臣,南宋邢舜举、皇甫倜、柴中行等一批知州从这里成长为朝廷栋梁,更为光州增添了愈发浓烈的绚丽色彩。我们不禁设问,到底是光州土地的灵性使他们更加杰出,还是他们的业绩使光州土地更加充满灵性?
关于读书的功夫,一个是把厚书读薄,一个是把薄书读厚。汪可先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钩沉,把他的《唐宋光州知州略介》呈现在我们面前,可谓把厚书读薄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此书了解一些光州在唐宋时期辉煌,那么,我们也不失为把薄书读厚的人。
最后,还有一点儿小小的想法。
明朝是中国城市经济最为繁荣,城市生活形态最为完善的时期,光州也不例外。如果哪位同仁有志于此,着力将明朝光州知州整理出来,编著成书,那么他对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肯定也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评论